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航运>>市场述评

伊通河航运因何弱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8日    浏览量:2284   字体大小:  A+   A- 

        近日,有网友在“老长春”群里提问:“康熙年间形成的‘辽河——伊通河——松花江’黄金水道因何没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长春市方志委专家孙彦平。

        大车运输冲击了伊通河航运

        据孙彦平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中部各城镇间旱路已开通并发展起来,大车运输成为远途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伊通河水路运输退至次要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有数据记载的1864年到中东铁路通车前39年,长春经营出口的大豆、豆油、豆饼年均约11万吨,约占营口港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铁路运输再次弱化伊通河航运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铁路在东北通车,伊通河的航运能力再次弱化。但是伊通河还是沿岸城镇连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的一条便利水路。“夏天河水充沛时,用船运输各种物资;到了冬天,河道平坦的冰面成为大车往来的通途。”

        孙彦平等人曾经在伊通镇拜访过一些老人。据介绍,“1915年,伊通镇有一位丁姓船户,经营一条7米多长的大船,贩米于伊通、长春之间,往返一次只需两日。1918年,伊通河长春段有大蓝帮子载货船3只、小火轮两只。大蓝帮子船为中号,吃水1尺,载重20石,上行每日50公里,下行每日90公里,船价为每百斤一吊”。

        新中国成立后,受人口猛增、伊通河两岸山地被垦为农田等因素影响,伊通河的水运功能日益弱化。但是,伊通河仍时常洪水泛滥。改革开放后,长春市对伊通河进行综合整治,并在近年取得显著效果。如今,伊通河不但不再给长春人带来水患,还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河畔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