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洋口港区航道将“提档升级” 拟建15万吨级航道工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浏览量:3203 字体大小: A+ A-
据南通网消息,5月底,南通市沿海港口开发再传捷报: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报告通过江苏海事局审查。该工程拟在烂沙洋北水道10万吨级航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浚深,将通航等级提高到15万吨级。航道全长约38.9公里,设计底标高-15.8米的有效宽度334米,设计底标高-14.1米的有效宽度348米,可满足15万吨级油轮满载乘潮、全球最大的26.7万方LNG船舶全潮进港。
为满足沿海港区开港需要,南通市沿海已经首期建成洋口港区10万吨级北航道、7万吨级南航道及吕四港区3.5万吨级进港航道。这些航道均依托自然水深建设,航道等级偏低,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要求。为了适应打造沿海大港口的需要,市港口局相继开展了吕四10万吨级航道和洋口15万吨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去年,吕四10万吨级航道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并争取到交通运输部首期1.805亿元的补助资金,不久将开工建设。
今年,南通市港口局将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开展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通航安全影响论证等工作。据了解,该工程通过海事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后,将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审和初步设计,预计年内可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并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
南通港口航道能力近年长足发展。另据中港网资料,5月25日,巴拿马籍散货船“宝进”轮在南通引航站两名高级引航员指挥下,靠泊南通港口集团403泊位,这是继载重吨达20.7万的“地平线”轮之后又一艘载重吨位超过20万的巨轮。此次进港的“宝进”轮,船长299.94米,吃水10.5米,载重吨20.63万吨,装载铁矿8.78万吨。至此 ,今年以来,共有59艘次15万吨级及以上超大型船舶(开普型)进出南通港。
近年来,南通市抢抓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机遇,积极实施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去年共有10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2个15万吨级泊位、2个20万吨级泊位加固改造方案通过审查。已经有部分码头完成改造工程,靠泊能力得到提高,大船来港作业比较频繁。此次“宝进”号停靠的403号泊位原为10万吨级。经过改造,可满足20万吨级散货船舶减载至12万吨及以下靠泊要求,这也是长江沿线最高等级的码头泊位。
相关链接:
海上“巨无霸”靠泊如东洋口港
中国江苏网5月31日讯 听说世界上最大的LNG运输船“阿尔玛雅达”号从卡塔尔满载天然气,即将抵达洋口港。28日一早,记者乘车跨过黄海大桥,登上我国最年轻的人工岛洋口港阳光岛。9点半,转上负责护航的南通洋口港拖轮有限公司“洋口拖4”号,迎接这艘“巨无霸”的光临。
“洋口拖4”号船长梁成把我们领上第三层的驾驶室:“这是国际最先进的超声波测深仪,航道的水深和鱼群、暗滩,沿途一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记者看到测深仪的屏幕上显示水深的数字不断变化,18.9米,19.1米,19.4米……
2010年12月16日,洋口港拖轮有限公司量身定制4艘拖轮,选用世界先进的设备。“测深仪、电子航海图时刻反映拖轮位置,一旦走偏,就报警。投产两年来,我在这条航道上已护航了56艘LNG运输船,航道水深一直没有变化。”梁成说。“凡是到过洋口港的外籍船长、大副都说,很喜欢这条航道,水很深,航道也很宽。”从上海引进、我国为数不多的高级引航员陆元旦说。
12点刚过,来到“阿尔玛雅达”号身边,测深仪显示水深24.3米。拖轮上的陆元旦与其他一名引航员登上“巨无霸”。
水手系上缆绳,“洋口拖4”号承担“巨无霸”的吊尾任务,发挥限速、刹车功能。“阿尔玛雅达”号全长345.3米,比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还长30多米,船宽53.8米,吃水11.9米,总重16万多吨,装载天然气130299吨。拖轮行驶到8号浮标附近,测深仪显示的水深19.5米。
下午5点,“阿尔玛雅达”号平安停泊于LNG码头,测深仪显示航道水深26.1米。“对这条航道,我很满意,它完全满足LNG船的通行。”船长马拉登·卡里克是克罗地亚人,航海快30年了,第一次来到洋口港。
江苏LNG接收站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一期投资63亿元,自前年5月迎来第一艘LNG船“阿尔雷卡亚”轮靠泊至今,向长三角地区供气 66亿立方米。“世界最大的14艘LNG运输船,有13艘靠泊于此。这充分证明了洋口港人工岛、烂沙洋北航道的稳定性。”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实春说。
长江港口对外开放30年 南通港迎来江海黄金时代
三十年前的5月24日,南通港迎来了首艘外籍货轮--巴拿马籍散货轮“格陵兰海”号,拉开了南通港对外开放的大幕。三十年来,南通从江河时代迈入了江海时代,南通港货运吞吐量也从1983年的624万吨,增长了30倍,达到1.85亿吨。港口的迅速发展,为南通建设江海交汇的港口城市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施岐元是南通引航站当时从上海招引来的首批引航员之一,1983年5月24号,就是他将“格陵兰海”号引入了南通港。今年已75岁的施老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正是因为这次引航,打破了长江对外籍船舶开放的“零纪录”。
在施老的年代只有5、6个引航员,而如今南通引航站的引航员已扩充到74名。2006年参加工作的郑军,7年来用自己1800多次的引航经历,见证着南通港口对外开放的日新月异。
如果说一代代引航员是南通港30年巨变的见证者,那么一群群在港区、码头上艰苦劳作的港口职工,更是为港口发展添砖加瓦的参与人和亲历者。30年前,吊车司机徐振宾参与了“格林兰海号”的接卸,1万多吨的货物10多位工人要装卸3天3夜。而如今,码头上常会停靠三、四艘5万吨、7万吨级的巨轮,装卸时间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停靠“格陵兰海号”的狼山港区,现已算不上南通港口中的龙头老大。如今更多的港区都是奔着10万吨、30万吨级的码头规划建设的,码头泊位数也从当初万吨以下的14座,变成了今天的227座,5万吨级以上有65座,10万吨以上22座。从长江沿线的如皋港、天生港、江海港区,再到沿海的洋口、吕四港区,还有已提上开发日程的通州湾,南通港区数量增加到了12个,港口前沿更是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新增重特大项目。
来源:中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