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高张力桥环构建领域取得新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5日 浏览量:771 字体大小: A+ A-
<p><span >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涛教授团队关于Type II [4+4]型高张力桥环构建的研究成果,以“Regioive activation of benzocyclobutenones and dienamides lead to anti-Bredt bridged-ring systems by a [4+4] cycloaddi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系列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过渡金属Rh(I)介导的C1-C8键活化构建含anti-Bredt烯基[5.3.1]桥环化合物的新方法,在复杂桥环体系海洋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span></p> <p class="p_text_indent_2" ><span ><span > </span>富含桥头双键的桥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诸多天然产物中并具有药物开发潜力:如Taxol(广谱抗癌药物)、Pleuromutilin(抗菌消炎)等。Bredt规则通常被用于描述桥环结构的张力,突破此规则(anti-Bredt rule)并在其基础上重新定义桥环张力的描述,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极具挑战的研究方向。</span></p> <p class="p_text_indent_2"> </p> <p ><del>{非本站图片}</del></p> <p >图注:酰胺类苯并环丁烯酮骨架经Type II [4+4]型环加成构建anti-Bredt桥环体系</p> <p class="p_text_indent_2" ><span > </span>徐涛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简单的酰胺类苯并环丁烯酮衍生物为底物,在催化量Rh(I)的作用下通过C1-C8键的活化,实现了Type II型[4+4]环化反应,进一步丰富了anti-Bredt’s规则桥环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徐涛教授团队通过调控和优化实验条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和初步阐释,借助氘代实验证明了串联的1,5-氢负迁移/Prins环化/Schmidt重排是实现桥环向稠环化合物转化的机制合理性。该新颖方法是对type II型[4+4]环加成反应的重要发展,也是既Wender教授上世纪90年代发现此类反应后的首例拓展研究,为具有桥头双键的复杂桥环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提供了新策略。</p> <p class="p_text_indent_2" ><span > </span>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唯一通讯作者徐涛是我校“筑峰”三层次教授、以及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文章第一作者是医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建宇,硕士研究生王溪参与了论文相关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NSFC-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海洋大学杰青培育计划等经费的大力支持。</p> <p >通讯员:蔡超</p> <p ><span >论文链接:</span><del>{非本站网址}</del>/articles/s41467-021-23344-0</p>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最新动态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