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现代化“海洋科学城”拔地而起!国科大等12所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教育
作者:李勋祥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 浏览量:1314 字体大小: A+ A-
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引进高校相继在青布局海洋学院(园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多所涉海高等教育机构在青运行——
12所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教育
筹建4年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以下简称“国科大海洋学院”)近日在青岛正式启用。自此,国科大海洋学科的教学重心将由北京转到青岛,海洋所等科研人员实现了“在家门口办公”,南海所等共建单位科研人员则定期到青岛教学。
这是我国高校在青布局海洋学院(园区)的一个缩影。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拥有得天独厚海洋优势的青岛成为诸多高校布局海洋发展的首选地:青岛8所本土高校中有5所直接建有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引进高校相继在青“落子”海洋学院(园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多所涉海高等教育机构在青运行……
毫无疑问,在海洋教育领域的谋篇布局、筑巢引凤,将为青岛聚集起更多海洋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强青岛建设海洋科学城的底气。
以海为媒,汇聚高校海洋学院(园区)
8月29日,位于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的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正式启用;9月6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创新示范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迎来首批新生;9月12日,同样位于古镇口的国科大海洋学院正式启用,首批300余名研究生将在青岛开启学习生活……短短半个月,3所国内高校的海洋学院(园区)在青启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牵头,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着力构建海洋国际合作,科、教、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圈。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是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的一个板块,落地青岛可谓水到渠成。” 海仪所科研处处长王章军说。
“哈工程虽然是一所船海特色鲜明的高校,但它居于内陆,并不临海,所以打造哈工程的‘出海口’是学校几代人的共同梦想。青岛是我们最早进行布局的沿海城市,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人才高地、海上试验场、推进国际化办学、拓展新兴交叉学科。这四个定位,目前一直在有序推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
“国科大海洋学院由海洋所、南海所和深海所作为主承办单位,联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能源所等中科院8家研究所共建,落地青岛是中科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布局、系统谋划的结果,体现了青岛在海洋领域的优势。”国科大海洋学院院长、海洋所所长王凡说。
可以看出,高校在青布局海洋学院(园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青岛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而双方建立合作的背后,也离不开青岛的顶格支持。
例如,当2016年哈工程对“出海口”的希冀与青岛对其船海技术的渴求一拍即合后,青岛不断顶格协调,推动哈工程建设占地2000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目前,该基地一期建设已完成,并迎来首批约2000名新生。
国科大海洋学院的落地也是一次院地合作高效推进的明证。作为国科大第一个以学科设立的京外科教融合学院,该学院的建设得到了国家、中科院和省市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其中,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政府无偿划拨2000亩土地,并提供25亿元资金支持;市区领导挂帅成立专班、挂牌作战,着力推进项目实施;古镇口创新示范区管委积极推进园区医疗、交通、安全等配套设施落地等。
以海为媒,青岛汇聚起雄厚的高校海洋教育资源,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学院(园区),其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8所公办本科驻青院校中有5所直接建有海洋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也相继“落子”海洋学院(园区)。此外,已有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在青落地运行,与青岛在海洋领域“携手共舞”。
认识海洋,着力于特色化基础前沿研究
当中国海洋大学、国科大海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一批高校海洋学院(园区)在青布局发展时,它们的海洋教学既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也有特色化发展的一面。
从新启用的高校海洋学院(园区)来看,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下设海洋技术专业,专业分为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海洋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个方向,教学培养以研制海洋仪器设备的声学、光学、遥感等内容为主。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今年招收了海洋科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材料与化工等9个专业的研究生,重点发展船舶海工、声学海洋学、海洋人工智能等方面。
国科大海洋学院凝聚了海洋所、南海所、深海所等11家共建单位海洋领域的尖端力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基础与特色并重的教学方式,设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4个基础教研室,以及装备与技术、海洋战略、未来海洋3个特色教研室。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等基础性学科教学外,还更强调“装备与技术”“海洋战略”的培养发展,以占据未来海洋领域发展的制高点。
而从青岛本土设置的海洋学院(园区)来看,青岛8所本土高校中有5所直接建有海洋学院。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以“海”为特色,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新建有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加快打通海洋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路径。总体来看,海大在水产养殖、物理海洋、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等研究领域特色明显、优势显著。
总体来看,在青布局的海洋学院(园区)皆依托各高校在海洋领域的各自特色和优势而建。此外如青岛大学,虽暂未设置海洋学院,但以成立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的方式,加快在海洋纤维新材料领域布局;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设置海洋碳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传感器等多支研究团队;天津大学设有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有青岛研究院……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青布局运行,以成果转化为特色,推动了诸如“海燕-X”水下滑翔机等成果产出,“海洋生物质纤维成形理论、加工技术及装备”等多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已成功运用在了青岛的企业当中。
经略海洋,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青岛是海洋城市,但多年来,青岛海洋科学强势而海洋技术偏弱,因此,补齐该项短板,一直是发展海洋教育的重点方向。通过分析各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学院(园区)可以发现,聚焦海洋技术、培养海洋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的重要着力点,也正因如此,青岛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众多知名高校找准“契合点”之后,正加大力度招才引智,引进各类海洋学院(园区)。
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聚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等领域,旨在培养能从事海洋基础研究、海洋调查与开发、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哈工程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三海一核”领域实力雄厚,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加快培养“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海洋人才;国科大海洋学院通过深化科教融合及国际化合作,努力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青岛本土高校的海洋学院也在加快海洋技术领域发展和人才培养。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牵手海洋一所后,将联合开展海洋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联合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新技术、新装备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在今年5月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将原海洋技术系转为海洋技术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海洋新工科发展力度,通过推行海洋技术专业与学科点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加快海洋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前,青岛还在推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西海岸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充实青岛本土高校的海洋力量,谋划布局在海上试验场、海洋石油等领域的发展。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集聚海洋创新资源,是占据海洋领域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据统计,作为全国最知名的涉海高校,近年来海大培养的博士生约40%留在了青岛。而随着青岛本土以及引进落地的各高校海洋学院(园区)不断发展,将推动更多海洋人才在青学习、就业,以人才资源的喷涌推动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取得突破性发展,推动一座现代化“海洋科学城”拔地而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