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在南海水合物区甲烷迁移转化过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1日 浏览量:998 字体大小: A+ A-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区甲烷迁移转化过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16日在线发表(目前状态为in press)在Science Bulletin(影响因子11.78),胡钰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冯东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中,海洋沉积物是最大的甲烷储库(大于2000 Gt C;主要以天然气水合物的形式存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甲烷的迁移转化由此成为全球变化、碳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而确定全球和区域性总体甲烷的通量是研究的关键。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超过90%在向上渗漏过程中被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所消耗,AOM作用与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进行,该过程中甲烷与硫酸盐按照1:1摩尔比例被消耗,这种耦合关系使得通过硫酸盐的含量变化反映甲烷的通量成为可能。
该研究以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为例(图1),基于5.2×104 km2海域内85个实测站位海底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浓度剖面,获得的区域硫酸盐还原速率为5.39×1011 mmol a-1。该值明显高于前人基于沉积速率-甲烷硫酸盐转换带深度估算方法(Egger et al., 2018, Nature Geoscience)获得的区域硫酸盐还原速率(3.52×1011 mmol a-1)。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区域硫酸盐还原速率差值(达1.87×1011 mmol a-1)受控于来自深部地层的甲烷通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全球海底表层沉积硫酸盐还原速率可能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研究结果显示今后在进行精确评估全球海底硫酸盐还原和甲烷氧化速率时须充分考虑深部地层甲烷的贡献。
上图为研究区及采样位置、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深度分布以及硫酸盐扩散通量分布图。(a)为研究区位置,位于南海北部神弧海域。(b)为85个站位的采样位置图,其中灰色部分为水合物地球物理标志BSR分布区。(c)和(d)分别为根据85个站位实测数据获得的SMT深度分布图和硫酸盐通量分布图。(e)和(f)分别为不考虑深部地层甲烷源仅依沉积速率计算的SMT深度分布图和硫酸盐通量分布图。
相关论文信息:Hu, Y., Zhang, X., Feng, D.*, Peckmann, J., Feng, J., Wang, H., Yang, S., Chen, D. Enhanced sulfate consumption fueled by deep-sourced methane in a hydrate-bearing area. Science Bulletin (2021), doi: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9.006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9.006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