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打造启发式“延伸课堂”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1日 浏览量:1322 字体大小: A+ A-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使用笔、尺、胶枪、KT板完成一条属于自己的船——这是10月8日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同学的一次船海工程导论课。同学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头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条船体模型,并通过水池测试。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呈现出良好的效果,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制作难度。我们小组的设计所有尺寸均采用整数,拼装衔接的部位也尽可能最少(尤其是水下部分)。同时针对作品的载货能力和长宽比的要求,我们奉行‘材料全部使用’原则,将材料剩余降到了零”,“抛开传统船型观念的束缚,由于只需考虑在静水中的情况,而无需顾及实际航行中阻力等问题,整个船体设计成最简单的无盖立方体,既能浮于水上不翻不沉,也能保证载重。有这样的机会一起做有趣的事感觉很赞”。
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作出了各式各样、极具特色的船体模型。随着紧张的“造船比赛”落下帷幕,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了知识融会贯通的快乐,更是体验了工程制作所需的严谨态度。虽然下课时间比原定时间晚了一个半小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地在班级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水能载舟,以能覆我”的趣文,以记录这次别开生面的课堂。
这次课程只是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海工程导论课程的一个缩影。
《船海工程导论》是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二上学期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本科生进入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船海工程的一扇窗,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爱上船海,投身船海,建设船海。作为刚刚完成大一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学生,专业知识与高中生基本相当。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学院教改组大胆提出采用TBL(Team Based Learning,基于团队合作的学习)教学模式,以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讨论和实践”为主,以老师讲授为辅。老师的角色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了“裁判”和“导演”。课程设计了“纵横船海”“航海时代”“水能载舟”“今日船工”“深海工厂”“龙宫探秘”“蓝色能源”“百家争鸣”八个部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领略船海工程的魅力,而每个部分又设置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藏深刻专业原理的论题或实践作业。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让所有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手动起来,脑子转起来,通过实践激发思考,通过思考引发兴趣,由此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讲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用这段话来描述船海工程导论课的改革思路,再恰当不过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