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1日 浏览量:1048 字体大小: A+ A-
在建党100周年、“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开局之际,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10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展。10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成就展。中国海洋大学“南海立体观测网”“深海热液化学场多光谱联合原位综合探测系统”等科研成果在本次成就展亮相。
此次成就展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分为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等12个展区,共设展项1740项,重点展示“十三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赵玮教授团队构建的“南海立体观测网”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十三五”期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资助,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接力支持下,团队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了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在南海组织航次30次,总航时1000余天,开展潜标作业累计13000余人天,成功布放潜标430套次,作业成功率100%,实现潜标、浮标、水下滑翔机、Argo浮标等观测装备协同观测,完成南海立体观测网构建并实现有序运行。有力推进了深海科学与深海技术协同发展进程,切实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观测及保障能力,解决了国家对南海海洋环境系统长期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为南海环境安全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数据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郑荣儿教授团队研制的“深海热液化学场多光谱联合原位综合探测系统”“十三五”期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资助。针对热液喷口及周围近海底区域的基础地球化学环境观测需求,重点突破多光谱联合、精准定位、光学探针、光谱定量分析等关键技术,团队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荧光-LIBS多光谱联用”技术,研制了针对不同探测目标的系列深海光谱探测系统,并在海洋科考和资源调查中得到了应用。系统曾在热液区域首次观测到气态水的存在,并成功实现在3200米水深对水体和自带固体样品的LIBS光谱探测,创造了水下LIBS工作深度的新纪录,为深海极端环境探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