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在柔性电子器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浏览量:1055 字体大小: A+ A-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河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研究单位,利用劈裂碳纳米管设计了一种柔性多功能传感器件,相关研究以“Flexoelectricity Driven Fano Resonance in Slotted Carbon Nanotubes for Decoupled Multifunctional Sensing”(利用劈裂碳纳米管中挠曲电场驱动的Fano共振实现退耦合多功能传感)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Research。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豆坤鹏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任金龙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柔性电子器件的兴起促进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基于皮肤仿生学的多功能传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多功能模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不同信号之间的干涉,有两种主要途径来应对这类问题:一是2020年Science报道了利用离子导体的电荷弛豫时间和归一化电容可同时不相干地识别触觉刺激和温度;二是将新颖仿生结构引入纳米材料。利用仿生结构在纳米尺度下的量子效应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通过参考蜘蛛腿部的器官结构,研究团队提出了碳纳米管劈裂结为核心单元的概念器件(Schematic 1),利用挠曲电效应驱动的Fano共振现象提供新颖的信号转化机制,保障了温度和触觉信号退耦合读出,力学信号来自Fano有效因子的变化,温度通过劈裂结的塞贝克系数读出,反映了劈裂结本身的成键特性,两种物理信号几乎不相干,实现了温度触觉同时的准确测量。此外,单分子吸附的化学门控与力学形变产生的挠曲电门控,两者叠加后,劈裂结Fano有效因子的变化可用来准确区分三种典型的不同类型分子:得电子类型,失电子类型和惰性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此工作发现间隔5nm的碳基分子片段在发生力学形变后,仍会产生较强的量子干涉效应,前线轨道发生较大劈裂,这为海洋寡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蛋白分子的聚集过程涉及弯折形变,挠曲电效应产生的局域电场对蛋白分子片段相互作用的影响,寡糖分子的引入对局域电场的影响等尚需要原子尺度的分析,这将成为下一步研究要突破的方向。
Research是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定位为国际一流、高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的第一本合作期刊。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