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亚中尺度涡旋的气候效应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8日 浏览量:1247 字体大小: A+ A-
2022年2月10日,国际地学领域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Inhibited by Submesoscale Ocean Eddies”(《亚中尺度涡旋抑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前沿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博士后王胜鹏为第一作者,“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教授荆钊为通讯作者,联合本单位科研团队及国内外权威专家合作完成,成果首次揭示了赤道太平洋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所起的重要抑制作用,并给出了明确的动力学解释。
发生于赤道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年际尺度上最显著的信号,对赤道太平洋乃至全球许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农业以及生态系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并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传统的ENSO动力学基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然而,在此理论之上所发展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的模拟和预测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其振幅在最新一代(CMIP6)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中总体呈现出较观测值偏大的趋势,然而其背后的原因仍不清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赤道太平洋海域包含着多种尺度的运动,除了早已被熟知的赤道中尺度动力过程(即热带不稳定波)、小尺度内波和微尺度湍流,近些年随着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升,学界发现赤道太平洋上还存在着活跃的亚中尺度动力过程(图1)。本研究基于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前沿中心参与研制的高分辨率(海洋10km、大气25k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首次揭示了赤道太平洋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所起的重要抑制作用,并给出了明确的动力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图2):在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冷舌”边缘处的锋面减弱,抑制了锋生和混合层不稳定过程,从而导致亚中尺度涡旋引起的由次表层向表层输送的热量减少,进而阻碍了“冷舌”区域SST的升高;而在拉尼娜期间,则正相反。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估了CMIP6计划中不同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性能(图3)。结果表明,随着海洋模式分辨率从100km提升到10km,ENSO振幅呈现出明显减弱的趋势,这进一步证实了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的重要抑制作用。
本项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亚中尺度涡旋对于大尺度气候模态——ENSO的重要调控作用,对于丰富ENSO理论框架、消除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偏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该工作也指出了发展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准确模拟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是提升对未来海洋和气候系统变化预测能力的关键。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