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在新近纪全球大洋有机碳埋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王厚杰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6日 浏览量:2034 字体大小: A+ A-
2023年1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Neogene burial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global ocean” (新近纪全球大洋有机碳埋藏)的文章。论文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孜晔博士为第一作者,美国德州A&M大学张一歌博士(终身教授)为通讯作者,并联合来自美国莱斯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完成(图1)。
图1:论文首页信息
地质历史时期埋藏在大洋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碳能够有效地与地球表层系统隔离,海底因此成为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碳汇,对调控全球碳循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估算地质历史时期有机碳在全球大洋海底的埋藏速率,揭示有机碳埋藏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成为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上有机碳埋藏速率的估算主要是基于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质量平衡方法,然而这一方法在关键参数的估算上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对全球大洋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的估算存在非常大的偏差。
该研究综合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全球不同海盆共计81个站位上的岩芯总有机碳测试数据和地质年代框架,建立了基于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的自下而上(Bottom-up)计算方法,首次揭示了新近纪 (23.0-3.0 Ma) 海底有机碳埋藏的变化历史,发现海底有机碳埋藏的时空变率远高于以往的估计。研究指出,在上新世和中新世早期全球近海、陆架和深海沉积扇普遍存在有机碳埋藏的峰值,这与造山期隆升和(或)冰川侵蚀导致的高沉积物通量密切相关,陆源物质输入通量高的区域因而成为有机碳埋藏的“热点” (hotspots);而在开阔海洋,海底有机碳的埋藏则更多地受到海洋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在中新世的中期,气候变暖导致海洋中异养细菌新陈代谢速率加快,有机质再矿化速率升高,使得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降低,从而对气候产生正反馈效应(图2)。这一结论对于认识地质历史时期以及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有机碳埋藏、全球碳循环和气候系统演变均具有重要意义。
图2:采用不同区域定义的新近纪全球海底有机碳埋藏速率,虚线代表现代的海底有机碳平均埋藏速率
附:第一作者简介
李孜晔,海洋地质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在站博士后。2016-2018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德州A&M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海洋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为印太暖池轨道尺度上水文气候演变、海底碳埋藏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曾获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