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带来哪些机遇?
作者:陈祥燕 整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3日 浏览量:1142 字体大小: A+ A-
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彼此联系,却有不同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类规划文件都将在年内印发,交通行业第一份重磅文件却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上一份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行业文件是2019年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两者彼此联系,却又有不同。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只是提出了从现在到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后的15年、30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没有提出具体指标,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相对于前者,更为丰富,同时也设定了具体的数字指标,也就是说这些规划和数字指标,是衡量我国是否能在预定时间建成交通强国的重要参照对象。
《规划纲要》主要任务
《规划纲要》明确了三方面主要任务。一是优化交通布局,将构建70万公里的交通网线,建设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100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二是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的融合发展,推进各个区域间交通协调发展,还要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现代制造业、快递物流业、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推进安全发展,推进智慧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交通运输的治理水平。
《规划纲要》对我国水运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等提出了总体要求,是未来我国水运发展和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构建我国现代化水运发展格局,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强化陆海统筹、推进整体协同、安全绿色发展”四大原则,到2035年,努力打造功能层次清晰、保障能力充分、战略支撑力强、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基本形成安全畅通、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内河水运资源得到科学利用,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战略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布局63个主要港口和“四纵四横两网”高等级航道
《规划纲要》明确,水运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格局是规划布局63个全国主要港口和“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
《规划纲要》布局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11个国际枢纽海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枢纽;综合考虑完善沿海港口体系、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等因素,新增3个港口纳入沿海主要港口。在航运条件较好的支流高等级航道上,综合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和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需要,增加8个港口纳入内河主要港口布局。最终形成63个全国主要港口,包括27个沿海主要港口和36个内河主要港口。
国家高等级航道按照“强化通道、沟通水系、辐射延伸、通达海港”的思路对原布局进行拓展完善,最终形成“四纵四横两网”的总体布局。
其中,“四纵”主要包括京杭运河、江淮干线、浙赣粤和汉湘桂4条跨流域水运通道;“四横”主要包括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淮河干线及主要支流、黑龙江及主要支流4条跨区域水运通道;“两网”包括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到2035年,国家高等级航道将达2.5万公里左右。
细化水运高质量发展任务
按《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任务,结合水运行业发展实际,从区域港口群、航运服务、港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水运、平安水运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水运高质量发展任务。
在构建协同高效的港口群方面,加强辽宁沿海、津冀沿海、山东沿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七大港口群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提升协同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津冀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港口群以高效协同、提质增效为方向,优化港口群发展结构,强化综合服务水平。辽宁沿海、山东沿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港口群注重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在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方面,以主要港口及大型港口城市为主要依托,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完善船舶和航运交易市场体系,加快航运金融、保险、仲裁、信息、人才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促进航运要素聚集,形成区域性港航企业、人才、资金、信息高地。鼓励港航企业加强与服务业融合,全面推进船舶管理、船舶代理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运服务业相关标准、规则的制修订。
在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推动港口与城市、产业互动。重点完善保税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以及保税港区等产业园区发展,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以港口为龙头、园区为载体、城市为核心,形成港口、物流园区、城市互为依托、互融共生的发展格局。推进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水运口岸“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水运全体系,建立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机制,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在发展绿色水运、高效利用港口资源方面,坚持控总量、调存量、优增量、提效率,引领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进辽东湾、津冀沿海、江苏沿江、珠江口等区域航道、锚地资源共享共用。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加强绿色创新,完善生态保护工程措施。推进港口机械、运输车辆低碳化,提高铁路、水运集疏港比例。严格执行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提高船舶使用岸电比例。全面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推进液化天然气加注码头建设,发展清洁低碳、先进适用的内河船舶,严格防控船舶污染,从严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安装配备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储存设施。
在建设智慧水运、全面提升港航信息化水平方面,大力应用北斗导航、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港口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推进港口服务和监管信息化,建设智慧港口。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推动内河港口设施装备和运输船舶智能化,推动自动化装卸和仓储设备等应用。综合应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自动识别、实时跟踪、智能配货、智能装载,提供“一站式”“一单到底”服务。
在建设平安水运、强化港口区域安全风险管控方面,完善优化海事监管、救助打捞、治安防控等系统布局,建立港口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与应急保障联动协调机制。落实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协同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以长江干线等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重点,统筹巡航救助船舶及基地布局,提升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监控和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探索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和卫星、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
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布局更加明晰
对于智能交通行业而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数字指标,应该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率,要达到90%,《纲要》明确,到2035年,我国基本完成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感知全覆盖。那么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支撑技术?
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主要包括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以电子档案等静态数据为主,动态数据为辅,支持技术包括BIM、北斗、RFID、GIS以及高精度地图等;其次是枢纽、码头、场站、道路、轨道等的运行监测,主要以感知、通讯等动态监测为主,支持技术包括智能视频、北斗、ETC、雷达、LTE-V、RFID、4G/5G等;最后就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提升,现在多个港口、物流园区在推进的无人驾驶以及智慧高速等,都属于这一类型,所涉及到的技术也更为多元,跨技术领域的整合也更多。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智慧交通发展的重点都在于第二部分,也就是运行监测的数字化,现在第三部分也备受重视,只有第一部分需要加大投入。此外,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数据汇集融合,实际上也就是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的发展方向,但TOCC至今不温不火,也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急需提升,要在2035年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90%的目标,就需要在存量设施上继续加大投入。
来源:国际海事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