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浦港”的启航密码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浏览量:12 字体大小: A+ A-
6月26日,在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的办事大厅,海南源海国际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段福琴拿着刚办结的“源海泽达”轮所有权证书,难掩惊讶:“用船舶技术参数证明替代传统检验材料,整个登记流程当天就办好了,这在以前不敢想!”
这艘1.5万载重吨、1075TEU的集装箱船,是全国首艘以船舶技术参数证明办理登记的国际船舶。按传统流程,企业需提交厚厚的船舶检验证书原件,如今一份格式文本化的技术参数证明即可完成申报。
“就像用电子身份证替代纸质证件,效率提升不止一倍。”登记服务处经办人李芳草展示着系统里的申报界面,全程电子化流转让材料审核时间缩短60%。
制度突破
推动流程再造
“源海泽达”轮的快速登记,正是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最新推出的“十项优化举措”落地缩影。其中,国际船舶登记“特殊办”机制打破常规,允许以技术参数证明作为登记技术资料,这一全国首创举措正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条例》核心政策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洋浦港”国际船舶登记中,这样的创新并非个例。
4月9日,“盛畅777”轮船舶所有人海南盛畅国际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於王杰曾体验过“一日办结”: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包括国籍证书在内的18份文书。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通过整合船舶所有权证书、光船租赁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等20余项海事政务为“一件事”,企业申报材料从32份精简至15份,全部政务事项可在线办结。
6月17日,海南宇航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丽丹回忆“准兴9”轮入籍时,专员全程跟踪协调海事、海关、船级社等单位,“就像有个‘政务管家’帮你跑通所有环节”。近期,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创新“协同办 ”+“专员办”,联合船检、交通等相关部门协同并联办理,通过“一事联办”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将外籍船舶转籍时间从30天压缩至1天。
“咋办一目了然,一次办好。”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登记服务处处长张丹竹告诉记者,围绕船舶全生命周期需办理海事政务服务事项,该局还推出船舶证书文书“导航办”服务,细化船舶登记各种情形,在船舶登记及相关海事证书、文书等领域建立船舶业务场景式服务清单。企业群众可以按照清单“对号入座”,快速定位“办什么”“交什么”,通俗易懂、高效便捷。
政策红利
激活航运生态圈
除流程优化外,“中国洋浦港”的吸引力更来自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源海泽达”轮所属企业算了笔账:作为境内建造船舶,其可享受出口退税超千万元,购船成本直接降低13%。此外,境外船舶还可以享受“零关税”,另一艘从香港转籍的万吨巨轮“新东莞16”轮加入“中国洋浦港”,所属航运企业受益于海南自贸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省下超过3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大幅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这样的航运政策优势使得“中国洋浦港”集聚效应加速形成。
运力规模持续跃升。截至目前,“中国洋浦港”登记国际船舶达63艘,总运力624.27万载重吨,船舶总资产超19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同类稳居第一。从首艘“中国洋浦港”籍30万吨级船舶“远华洋”轮,到全球首艘 LNG 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到首艘外资入籍的“马跃”轮,再到全球最大的无限航区重大件甲板运输船“盛畅777”轮,高端船舶集群持续刷新“中国洋浦港”的国际名片。
产业集群之势日益凸显。新增200余家航运相关企业落户洋浦,形成涵盖船舶管理、融资租赁、燃料供应的完整产业链。洋浦港航物流产业高速发展,在GDP中占比15%,2024年洋浦水运周转量为10315亿吨公里,港航物流产业成为区域内第一大产业。
服务升级
提升全球竞争力
在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的监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船舶数据勾勒出“中国洋浦港”的航线网络:35条内外贸航线覆盖东南亚及洲际远洋,覆盖东南亚及太平洋、印度洋主要港口。而“十项服务举措”中的“响铃办”机制,正通过智能提醒推送证书到期信息,避免船舶因证件问题延误航期。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船舶登记服务体系。”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局长蔡映红介绍,海南已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国首创“全岛一港”国际船舶登记、全国首创“两级审查”国际船舶登记流程、全国首创船舶临时所有权登记制度,这些创新让船舶登记效率提升90%以上,通过“不停航办证”服务,单船每年可减少停航损失超百万元。
当“源海泽达”轮鸣笛启航时,它承载的不仅是万吨货物,更是海南自贸港航运制度创新的缩影。从船舶登记“秒批”到航线网络全球通达,“中国洋浦港”正以制度创新为帆,驶向世界一流国际航运枢纽的新航程。
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