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船舶海工>>船市行情

“井喷”之后,中国科考船亟待顶层布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4日    浏览量:492   字体大小:  A+   A- 

中国科考船的研制热潮比业内预期得更为持久。近年来,无论是海洋综合调查船还是专业调查船,其新造、改装项目层出不穷。面对火了这些年的科考船,业内的投资者与研制者也在掂量,这波热度还能持续多久?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上,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科考船项目将从井喷期过渡到平缓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科考船发展将逐渐走冷。恰恰相反,为了满足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相关海洋科考装备的研制还需在数量、质量上再上台阶,无论是单船的迭代升级还是船队、船网的优化建设,均需加快步伐,也更待顶层布局。


 

发展规模与水平超预期


 

在全球船市的相对低谷期,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我国科考船的表现均超出了业内预期。“将‘东方红’系列与国外的‘太阳’‘探索’系列做详细对标,我国科考船在经济性、机动性、水下辐射噪声、综合调查能力等方面,均全面赶超国外水平。”我国多艘科考船的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船型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吴刚如是说。
 


 

“静音”是中国当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的一大亮点。船上的发动机、通风系统、管系、科考设备等各环节带来的振动与噪声,不仅会对船上人员、水下生物造成干扰,更会直接影响科考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因此,减振降噪是科考船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关键。2017年3月,厦门大学的3000吨级科考船“嘉庚”号交付,成为国内首艘达到DNV GL船舶噪声SILENT A+S标准的船舶,吹响了我国静音科考船研制的冲锋号。2019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5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交付,成为国内首艘、国际第四艘获得DNV GL的SILENT-R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世界上获得这一等级证书的排水量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船。


 

在建即将试航的船舶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3000吨级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是国内首艘采用混合冷却D型吊舱推进技术的科考船,计划取得DNV GL的SILENT A+S证书。中山大学的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轮缘永磁侧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组合、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上述一系列的创新意味着该船的科考工况可增加超静音模式、动力定位工况能完全达到中国船级社(CCS) COMF(N2V2)的舒适度级别,有望成为国内第一艘同时具有SILENT-F证书和静音动力定位(DP)能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


 

率先推出船舶噪声符号的DNV GL,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科考船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在挪威的同事,都非常惊讶于国内对静音科考船的重视程度。无论是院所的设计能力、船厂的建造工艺,还是项目的组织,国内各方都非常重视。”DNV GL中国技术中心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刘小峰表示,“从国内外科考船水下噪声控制对比情况来看,中国静音科考船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海洋专业调查船领域,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交付也让我国在特定领域的海洋调查能力实现升级。


 

2017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三剑客”交付。其中,“海洋地质八号”是我国第一艘高精度短道距六缆三维物探调查船,我国由此站上国际海洋勘探领域制高点;“海洋地质九号”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填补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钻探船的空白。“三剑客”的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立体技术体系初步建成。


 

201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号、“蓝海201”号交付,成为我国开展海洋渔业科学调查的主力军,在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渔业卫星遥感应用、渔具渔法研究与试验等科学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7月,中国首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交付,如今已在南北极地证明了其出色的破冰和机动性能,使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全面升级。


 

除上述由政府部门出资建造的科考船外,社会力量也热心投身海洋科考事业,打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科考船。近年来民企参与投建的科考船包括:2020年即将交付的兼具部分科考功能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2018年交付的2200吨级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沈括”号,2016年交付的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科考母船“张謇”号等。


 

三方面发力满足新需求


 

{非本站图片}

近10年来我国海洋科考船成果汇总,由七〇八所统计

 

2017年10月,首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国内科考船投资、研制的各方主力均派代表参会。当时参会的吴刚认为,国内科考船的井喷期已临近尾声,新造的科考船已基本能够满足国家需求。但在此后的3年间,通过参与对国家各层面科考船需求的论证,吴刚有了更加深刻而崭新的认识。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步伐还在加快,对海洋科考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海洋科考同仁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目前我国的海洋科考能力还不足以为国家的海洋战略提供充分的支撑,我们的装备、技术、队伍、管理机制等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和优化,并在装备的质和量上实现大幅提升,以支撑中国海洋调查体系进一步完备与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科考船走过了一段快速发展期,补上了多个装备领域的漏洞与短板,但无论是从我国与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科考船规模差距,还是从未来我国海洋资源探测与开发的需求来看,中国科考船的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业内对此达成的共识是,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海洋科考装备的顶层设计。第一,加强对新造船的统筹规划,特别是推动不同系列船型的标准化工作。吴刚认为,我国科考船市场将从井喷期过渡到平缓期,在“一窝蜂”的建造潮之后,国家需从体系建设的角度,从顶层描绘下一代科考船的发展蓝图。其中,船型标准化对综合调查船的建造尤为关键。“造一艘船还是太慢了,目前国内最新的科考船从筹划立项到交付,需要5~10年的时间,当时先进的技术、指标到交船时可能已经过时了。”吴刚解释道,如果实现综合科考船的标准化,预计整个建造周期可压缩到2~3年,同时有利于技术装备的迭代更新。


 

第二,发挥现有船舶的协同效应,推动我国海洋科考船队建设。建立海洋科考船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原国家海洋局曾组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共享航次计划,中国科学院也有自己的科考船队,但这些船队与运作成熟的美国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系统UNOLS)船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船队相比,其机制仍不够健全,管理职能和跨部门资源整合调配职能较弱。此外,我国缺乏跨越行业、单位的船队联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表示,我国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成立“高校海洋科考联盟”和“中国海洋科考联盟”,在我国科考任务重而科考船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树立大目标、组建大团队、共筑大平台。


 

第三,推动关键海洋调查技术装备国产化,解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当前,安装在我国先进科考船上的全回转推进器、科考绞车、高精度声学设备、传感器等大量船舶及科考设备都高度依赖进口,这一现状若不改变,将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的最大痛点。据悉,目前我国对全回转推进器、Lars系统、科考绞车等设备的自主开发均已启动,而特种声学探测设备、传感器等科考系统和设备的技术突破则有赖业内外深度合作。而且,这类高端船舶及科考装备的国产化,也需要顶层规划与支持。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