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港口>>港口要闻

煤码头智慧化的先行者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6日    浏览量:329   字体大小:  A+   A- 

 8月20日,笔者在黄骅港煤炭码头作业区看到,装船机正按照系统指引和既定路径,井然有序地码舱作业,舱内平整有序,作业稳定高效。而这一切只需在远离码头的集控室操作按钮即可实现。

据悉,近年来,黄骅港在实现煤炭翻车、堆取环节自动作业基础上,攻克智能装船技术难关,并实现全港智慧化作业,标志着黄骅港全面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传统人工作业已成为历史。

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各行业的发展理念,颠覆着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

煤炭港口一方面具有区域相对集中、经验相对成熟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又涉及煤矿、铁路、航运等较多综合因素,是有条件也需要开展智慧化建设的领域。但国内散货港口由于受货种、外部条件等因素影响,智慧化进展较为缓慢,尤其是煤港,装卸工艺、作业方式以及环保设施等多年来没有大的改进和提升,翻车、堆取、装船等生产作业都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现场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

针对这种情况,黄骅港务公司负责人表示,“要围绕生产实际,在提升港口作业效率、改善广大一线员工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上有新突破,在实现公司经营质量效益提升的同时,推进煤炭港口智慧化发展。”

为此,黄骅港强化自主创新,按照“实现作业模式转变和作业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抓住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持续攻关,先后实施完成智能堆场改造、装船机远程操控,全面实现煤港翻车、堆取环节的自动作业。

在完成翻车、堆取环节的自动作业后,该公司又把攻关的重点放在智能装船研究上。相较于自动化改造,智能装船可变因素多,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为此,该公司专门从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和青年党员参与技术创新,成立课题组进行攻关。通过不懈努力,课题组相继研发了船舶平衡仪、水尺监测装置等辅助技术,同时积极协调船方,搜集船舶数据,建立船舶来港数据库模型。经过努力,智能装船最终试验成功。

“以前需要两人操作一台单机,现在一人可以控制整条流程线,而且作业效率提升近10%。”课题组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

集控操作员王翔告诉笔者,以前他要钻进港区装船机大臂上不足3平方米的操作室,在距离海平面大约20米的高空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如今,他们只需在舒适的办公室动动鼠标,给操作系统发送一条指令,一系列操作便会自动完成。

当前,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提出,煤港进入到发展的窗口期。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持之以恒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方能实现转型发展。

在智能装船试验成功后,课题组进一步强化问题梳理与消缺,跟踪数据收集与写实,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在港区实现了由机上操作到远程集控再到全面智能作业的转变,最终全面实现翻车、堆取、装船全流程作业的智能化管控。

与此同时,黄骅港不断强化数据整合、挖掘与增值应用,加强业务协同,加快推进点、线、面、体全流程、全方位智慧港口建设。在生产智能化方面,黄骅港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工作流程、工作逻辑,提炼出包含生产计划、生产调度、作业流程等方面的生产管控流程图,重新搭建起以岗位需求为主导的管控界面。

同时,该公司还针对性的建设了5G专网,实现航道海域和陆域生产作业区5G信号全覆盖。建成北斗CORS系统,实现所有装卸设备的北斗定位系统转换,为港区单机、船舶、车辆等提供实时北斗差分数据,提高了设备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有力推动了智慧港口建设。

黄骅港还通过信息化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深入到港口生产、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为生产运营和管理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港口高效、智慧发展,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