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物流

《中国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2023年度)》发布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4日    浏览量:102   字体大小:  A+   A- 

5月22日,2024集装箱多式联运亚洲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会上,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2023年度)》。

《报告》分析指出,铁水联运箱量保持增长,主力铁水联运港口加强与铁路的进一步合作,内陆港布局加快,多式联运相关主体积极开发铁水联运产品。铁路打造铁海快线品牌,围绕国内各大港口和内陆腹地开展“干线铁路班列+海运+两端集配”的铁海快线组织模式,铁海快线实现沿海港口覆盖。2023 年,全国港口铁水联运集装箱量约1170万TEU(协会口径统计),同比增长11.7%。沿海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前三位分别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天津港,分别完成225万TEU、165.2万TEU、125万TEU,同比分别增长18.4%、13.9%、4.2%。铁路集装箱成为多式联运的强劲推动力。2023年,国家铁路集装箱发送量3323万TEU、7.3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5.1%、7.1%,铁路集装箱装车数量占铁路总装车数量的比例达到25.5%,较2022年提升1.1个百分点。

2023年全国沿海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约1101万TEU,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个港口群的区域分布看,环渤海港口群完成铁水联运量651.7万TEU,同比增长10.5%,占沿海港口铁水联运总量的59.2%,位居全国五大港口群之首。长三角港口群铁水联运量占沿海港口铁水联运总量的28.5%,全年完成铁水联运量313.6万TEU,同比增长10.9%。东南沿海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和西南沿海港口群铁水联运完成量分别为16.4TEU、69.6万TEU和50.1万TEU,分别占全国沿海港口铁水联运总量的1.5%、6.3%和4.5%。

2023年,内河铁水联运完成量约72万TEU,同比2022年下降12.7%。从各个港口完成量情况看,湖北港口、南京港和泸州港铁水联运完成量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湖北港口集团所属单位年内完成铁水联运箱量25万TEU,同比增长85.2%。南京港完成铁水联运箱量15.7万TEU,同比增长56.8%。泸州港年内铁水联运箱量5.0万TEU, 较2022年增长0.8万TEU。岳阳港和九江港年内完成铁水联运箱量较2022年均有下降,尤其是岳阳港2023年铁水联运箱量11万TEU,较2022年的19万TEU下降42.21%。

红海危机持续,中欧班列需求升温。中欧班列作为红海航线的替代方案之一,部分中国出口商正在转向中欧班列铁路运输服务,自去年12月20日以来,西安、重庆、成都、郑州、义乌、苏州等班列平台公司调增运输计划,到马拉舍维奇、杜伊斯堡、汉堡的订舱价格上调500~2000美元不等且舱位基本提前订满。

《报告》显示,集装箱新箱生产量下降明显。根据行业调查统计,2023年中国集装箱总体产量约220万TEU,较2022年下滑39.2%,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中国集装箱产量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96%,与上年基本持平。

集装箱生产供给格局保持稳定。集装箱产业集中度较高,据行业调查分析,2023年,中集集团、上海寰宇、新华昌集团、胜狮货柜、富华集团等主要集装箱生产企业占据中国集装箱标准干货箱市场95%以上的份额,近年来市场集中度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中集集团占比保持40%以上,2023年市场份额达到48%。

集装箱新产品研发成果显著。集装箱生产企业日益重视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研制新产品、新箱型,以更好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中集集团着眼于满足市场痛点与客户需求,近年来先后研发了复合材料集装箱、生物安全集装箱、第三代高强集装箱等前沿性产品。针对我国铁路运输的场景化需求,研发50尺大白箱、长开顶干散货箱、35吨钢卷运输架等产品。在个性化、细分行业需求方面,研发了运车架、运车集装箱、岸电集装箱、可折叠集装箱等产品。随着我国汽车出口量的增长,海运作为汽车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上海寰宇研发了多用途双层集装箱,可一次性容纳四台汽车,配备可拆卸的坡道板,极大提高了海运出口的装载运输效率。针对集装箱空箱调拨成本高等难题,该公司着力研发折叠集装箱,箱体折叠后,体积缩小至原有的七分之一。上海寰宇胜狮推出储能集装箱,可广泛运用于国内外风电、光伏等行业的电力储能场所。

重点区域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构建,总体运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市场形成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多式联运提速发展阶段,“十四五”以来是多式联运提质上量阶段。得益于多式联运政策的持续推进,铁路加快市场化运营并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运输结构调整,以及双循环格局构建等利好因素,我国多式联运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