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如何抢抓RCEP红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4日 浏览量:666 字体大小: A+ A-
RCEP不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而且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自贸协定。其中,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整体上超过90%。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贸协定。
RCEP的签署来之不易,与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等相比,其开放水平更高。
来之不易的RCEP
RCEP是在美国宣布参与TPP之后,于2012年由东南亚联盟十国发起的。东盟十国发起该协议的主要原因在于TPP的入门条件较高,一些东南亚国家因为经济体量小无法加入,但他们又急需抱团取暖,由此采取的行动。
此后,中国也通过与东盟的谈判,加入其中,由此,RCEP变为了“10+1”。接着,日本、韩国也分别与东盟谈判,逐渐变成“10+3”。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也相继进入谈判。但印度在协议接近达成的后期,退出了这一协议。
2020年以来,RCEP成员国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巨大困难,完成了14000多页法律文本的审核工作,全面完成市场准入谈判,最终在第四次领导人会议期间,如期签署。
由此,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最后由15个RCEP缔约方正式签署的自贸协定生效。
RCEP是近20年来,东亚一体化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也是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数据显示,RCEP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其覆盖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总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RCEP区域内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4%。
此外,RCEP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占全球总额的38.3%。吸收外资规模高于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和欧盟28国的比重。
这样的大市场,来之不易。
总体开放水平较高
据了解,RCEP协议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总体开放水平,明显高于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签署的每个“10+1”协定。
在货物贸易方面,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上,均有突破。各方承诺,通过立刻降税和10年内逐步降税的方式,最终实现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这个目标对中国来说并不困难。因为在中国与东盟的“10+1”自贸协定中,就已取消了7000种产品的关税,实现了90%以上产品零关税。
在服务贸易方面,各方均作出了高于各自“10+1”自贸协定水平的开放承诺。其中,中国的服务贸易开放达到最高水平,新增22个部门,其中包括提高海运等37个部门的承诺水平。
在投资方面,提高了制造、采矿和农、林、渔业五个非服务业的投资开放水平。涵盖包括投资保护、自由化、促进和便利化在内的内容。
电子商务方面,在个人信息保护、国内监管框架、海关关税、透明度、网络安全、争端等方面,作出规定。
总体来看,RCEP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等领域,较WTO标准有所提高,广度和深度也较WTO有所拓展。但由于涵盖的成员国差异较大,在有些方面,RCEP还无法达到TPP、CPTPP的高标准。
CPTPP在成员国之间,要达到货物零关税(日本目标为95%)、零市场准入壁垒、零补贴的“三零”标准。在知识产权、劳动和环境、竞争、国有企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方面,也设定了高标准的规则,且不存在10年的过渡期。RCEP除贸易开放度不及外,在劳动或环境章节,还保持一定的农产品配额。整体而言,标准不及CPTPP。
但无论如何,RCEP将在多方面促进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为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经贸合作赋能。它将促进中国与东亚区域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利于提升中日韩经贸合作水平,阻止全球贸易体系沦落至碎片化,降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围堵。
RCEP的达成,是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重大胜利,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对外合作道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将借RCEP之力,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全球经贸合作。
航运业可从三方面应对
对于航运来说,RCEP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格局,除了协议本身关于航运业的内容外,其带来的贸易增长和变化也需要航运业做好准备。
笔者认为,航运业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应对新格局。
首先,做好全面为RCEP提供供应链服务的准备。
RCEP产业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东南亚以中低端产业链为主,二是东北亚以高端产业链为主。这些产业链都需要构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航运业大有可为。而当前的供应链状态不足以支撑RCEP带来的产业增量。
其次,要全面运用数字技术,对RCEP供应链进行赋能。当前,由数字技术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风头正盛。适应产业链和新经济“小批量、多批次、时间短、要求高”的物流特点,航运业需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来加强对运输供应链的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后,要全面对RCEP市场和规则进行深入研究。RCEP正在为航运业带来的新发展格局,也为航运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市场。各国的产业、需求、发展规模,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竞争政策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新规则。这些都需要航运业深入研究,精准施策,调整布局,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