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电破解长江“生态密码”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浏览量:15 字体大小: A+ A-
——长江岸电创新发展交通强国试点工作巡礼
当船舶发动机的轰鸣渐次隐入江风,当清洁的电能注入千年航道的褶皱,长江岸电带来的不仅是“船靠岸、用岸电”习惯上的改变,更是人们以全新的“生态密码”,在潮声云影间续写文明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从“用电难、推广难”的困境破局,到“智慧监管、协同共治”的体系构建,当时代的巨轮驶入“双碳”航程,长江岸电,如同一支蘸满希望的画笔,在万里江涛间勾勒出交通强国的生态底色。
方案:凝心聚“绿” 守护“一江清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021年,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创新发展纳入交通强国试点。在交通运输部坚强领导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下,长航局印发《长江水系港口和船舶岸电工作协调机制》,联合长江水系20余家单位,在标准先行的有力实践中,协同推进船舶岸电建设。
在政府合作上做“乘法”,发挥“机制×标准×数据”的倍数效应。顶层设计谋划与地方条例落地同频,中央与地方补贴政策共振,岸电设施互联共享,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在基础建设上做“加法”,探索“政府+电力+港口+航运”多元化投资,发挥“规模效应”。协调多方资金投入岸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岸电设施标准化,以规模化岸电需求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全链条、专业化、市场化产业链条。
在动态监管上做“除法”,化繁为简形成“提纯效应”。开发运行岸电信息系统,实现全要素监测,不断凸显监管“精度”。将岸电管理纳入信用行为清单,实行分级管控,拓展体系“深度”。编制工作指南、手册,统一执法标准,强化执法“力度”。推行包容审慎执法,执行首违不罚,体现容错“温度”。
在使用成本上做“减法”,减环节不减服务、降成本不降标准,凸显精简效应。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降低岸电综合成本。协调岸电平台联通,精简操作流程,数据自动上报,提升船舶靠港作业效率。船员幸福感和满意度切实提升。
如今,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已形成成套技术方案和管理经验,提炼形成“四则运算”工作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积累了长航经验、贡献了长江智慧。
技术:持“绿”赋能 智引发展蝶变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从一根电缆到一张网络,从一项技术到一种共识,当首创的6种供电模式攻克多场景应用难题,不断完善的岸电网链接起沿长江干线的绿色浪潮,形成巨大聚合效应。
船舶靠港,“码”上来电。在长江下游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岸电项目投用至今已累计服务船舶14931艘次。“靠泊期间用岸电,不需使用船上自带的柴油发动机供电,杜绝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还能实现噪声零污染,成本也更低。”说起岸电给船员带来的变化,在长江上跑船多年的毛船长连连称赞。
随着一台台高标准的配电箱和充电桩出现在码头前沿,岸电技术成果与行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技术方案在河南、山东等地得到应用,为当地船舶岸电使用提供技术支撑;检验指南也已应用于全国中国籍船舶,统一了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的检验标准和流程。与此同时,岸电示范推广也呈现“遍地开花”的势头。建成运营连云港“岸电+储能+电动拖船”近零碳港口、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35kV变频变压岸电系统等一批示范工程。
以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长航局打造长江干线港口船舶岸电智慧服务体系。岸电设施智能化,覆盖高低压、交直流多种船型需求,实时监测用电数据。平台功能自动化,整合港、船、电多方数据,用电、支付、上报“一码通办”,数据在线统计。监管模式协同化,船舶靠港通过“电子围栏”实施协同监管,未使用岸电或采取替代措施自动报警。
该系统目前共关联主管部门账户2499个、港口企业账户2625个、航运企业账户3107个,累计录入岸电设备14911套,服务船舶258万艘次,通过系统供电4.5亿度,做到了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全要素覆盖。
成效:执“绿”向新 “数见”澎湃力量
一眼绿意,满心生机。在三峡大坝上游,由重庆驶来的“长江叁号”游轮在茅坪港停港。据了解,该轮每航次在茅坪靠泊时间大约48小时,使用岸电2万度,减少柴油发电4吨左右。当绿色电能注入长江母亲河,迸发的不仅是生态红利,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翻开这份鼓舞人心的“生态账本”,自2021年到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累计使用岸电4.6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7万余吨,替代节省燃油10.8万吨,不仅树立起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标杆,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
众志成城的生态实践中,长江岸电技术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际奖1个、省部级奖5个;取得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15项。其中,“绿色航运岸电系统”项目,获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颁发的2023年“绿色设计国际大奖”。以全链条技术规范筑基,长航局推动出台5项法律法规、8项政策文件、16项技术标准、7项技术指南,形成“系统+信用”岸电监管创新模式,一系列重大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得到了行业及社会广泛认可。
从顶层设计,到攻坚实践,每一度电都是对长江的深情告白,每一朵浪花演变为“碳中和”曲线。长航局积极推动系统岸电管理能力提升,开展执法培训600余人次,孵化绿色发展创新工作室4个,为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1万余岸电相关人员进行20期系统性培训,在“标准引领产业-产业培育人才-人才反哺行业”的良性循环中,为全国内河绿色航运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样板。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执“绿”向新的有力探索将持续为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江经验”,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的长江力量!
来源:中国水运报